國際學校扎堆亮相,你怎么看?過去兩年,越來越多的
國際學校亮相深圳,僅粗略統計就有十幾家。但“剛需”下的國際學校卻亂象叢生:有的學校不具備相關資質;有的學校學位難求;有的學校開學一年就停辦。對于此種現象,到底應該怎么看?
國際學校不等于完美教育
深圳家長普遍的高學歷,往往在整體上形成了重視教育的氛圍。而深圳作為國內與國際交流合作的窗口城市,家長重視孩子的國際化教育似乎順理成章。在家長的“剛需”下,眾多資本投向國際學校,迎合家長的需求,自然符合市場調配的方向。
從家長對國際學校的追捧來看,主要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為孩子出國留學做準備。這類家長將出國留學視為孩子成長成才的一選擇,對所謂“國際教育模式”推崇備至,他們對國外的培養方式也有一定了解,自身的教育選擇對身邊人產生了很大影響。二種是因為孩子成績不佳,沒能考上家長心目中的“好學校”,或者高考沒有多大把握,為了孩子接受“優質教育”,便將希望寄托于國際學校。三種屬于純粹跟風,聽說國際學校好,身邊有進入國際學校就讀的孩子,為了“不落伍”,便將孩子送去接受“國際教育”。
應當說,一種和二種情況下的家長有著自己的理性思考,但也只是自以為是的理性,并沒有真正從各方面考量孩子是否適合、環境是否適合、自身經濟條件及孩子今后發展是否適合國際學校的問題。而跟風者的盲目性,沒有計劃和保障,只會給孩子帶來傷害。也正是這些不考慮孩子和家庭具體情況的追捧,形成了對國際學校的“剛需”。為了搶占市場蛋糕,各路資本自然急著進入,哪怕沒有師資力量,也想先占一個坑,亂象叢生在所難免。
事實上,國際學校作為一種探索性的模式,并不適合絕大多數的中國學生,而只應當是部分有特殊需要家庭的選擇。無論是A-level課程(英國高中課程)、
AP課程(美國大學先修課程),還是IBDP課程(大學預科課程),其背后都是英美及英聯邦國家的教育體制。這些課程基于英美文化傳統,與中國文化傳統大相徑庭,學習這些課程的學生多是在英美文化環境之中。基于社會、經濟、政治、教育、文化環境的不同,中國學生學習這些課程,除了英語水平的提升外,極難真正達到課程目標。
因此,對于中國學生來說,國際學校本身只是對部分有特殊需要家庭的教育服務,比如有移民需要的,或者根據家庭情況為孩子規劃人生的。這部分人畢竟是極少數,本不應形成如此剛需。國際學校不等于優質教育,更不等于“完美教育”。把孩子送去當作“試驗品”,不一定能得到“完美教育”,反而可能毀了孩子的前途。(廖德凱作者系時評人)
注重教育需求才是正道
國際學校承載著國際教育功能,不但其資本國際化,教學內容亦注重國際化。也正因如此,國際學校的課程體系與普通高中完全不一樣,孩子很難再重新適應國內高考,再加上整個行業的野蠻生長,選擇國際學校確實存在很大風險。一旦接受了國外的課程體系,也就意味只有走出國留學這一條路。
低門檻造成了國際學校的粗放式發展,并出現了諸多亟待解決和整治的亂象,如師資不到位、管理理念不合、存在虛假宣傳和亂收費等,而且對后續費用有極高的要求,確實需要家長們慎重考慮和選擇。盡管如此,國際學校依然成為市場上的寵兒,其中原因耐人尋味。顯而易見的是,如此旺盛的需求并非跟風使然而是合理訴求的表達。應該意識到,也有一部分因素是國內公辦教育滿足不了一些家長對優質教育的需求,隨著家長們國際視野的擴大,國際學校才應運而生。
其實,這種狀況跟留學潮和留學低齡化如出一轍,甚至可以說是一體兩面的表現。中國教育在線發布的《2016年中國出國留學發展趨勢報告》指出,我國留學生的年齡結構正在發生快速變化,以中學生為主體的低齡留學生數量增長迅速。截至2015年11月,赴美就讀的中小學生已高達34578人,占在美就讀的國際中小學生的52%,并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比例。
如此背景下,以國際化和留學為主要功能的國際學校自然追求者眾多。有專家認為,在當前我國一些地區中小學“千校一體、萬校雷同”的現狀下,個性與特長無以得到發揮與培養,國際化教育的愿望和訴求得不到滿足。為了給孩子更好的學習環境和成長空間,有條件的家庭便選擇了出國留學,并突出了一個“早”字,從而造成留學的年齡越來越低。
從市場維度來說,國際化下的國際教育必然需求強勁,國際學校出現增長在情理之中。盡管當前國際學校的建設與發展還有不少問題,但應承認其存在的合理性,從尊重市場和尊重需求的角度,引導其健康有序發展,而不是基于風險的打壓,這樣反倒會滋生更多亂象。
就當前來說,國際學校所存在的問題,主要還是監管相對滯后,未能跟上行業發展使然。若能基于國際學校的新形態,不斷完善辦學標準和監管體系,再輔以行業自律機制,那么國際教育就會形成源頭活水,讓國內學生享受真正國際化的教育。(堂吉偉德作者系職員)
以監管遏制野蠻生長
開辦國際學校本來是為一些孩子提供適應國外教育的機會,推進國內教育改革。然而,國際學校持速升溫的背后,卻出現了一些與開辦國際學校初衷背道而馳的問題。比如,由于準備不充分和自身能力不足,有的國際學校徒有其名,導致學生和家長的正當權益遭受損失。
我國國際學校有以外籍學生為主的學校、公辦學校國際部、民辦國際學校三類。目前來看,前兩類報批并接受監管,辦學比較規范。而招收學生多的三類比較混亂,主要原因是國際學校在我國教育監管上存在空白地帶,國際學校開辦幾乎沒有門檻。有的投資者只重短期利益,還有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門把關不嚴,監督不力。
對國際學校進行有效監管,政府首先要從法律層面明確國際學校的定位。我國曾明確承諾,將有限開放高等教育、成人教育、高中階段教育、學前教育和其他教育市場,但對于義務教育市場開放則沒有承諾。《中外合作辦學條例》中指出,可在高中階段申報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小學及初中則明令禁止。這些存于政策灰色地帶的國際學校,目前是在依靠市場“自凈”,這是遠遠不夠的。
同時,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也要做好國際學校跨境教育審批和質量認證工作。國際學校要有自己的準入制度,要制定相應的評估標準,要通過教育行業或者認證體系來解決準入問題。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也要做好國際學校開辦的事中監管和事后糾偏工作,把國際學校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與本地教育相融合,發揮國際學校的特色,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真正培養融入國際社會的杰出人才。(曹燦輝作者系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教育局公務員)
溫馨提示:國際化學校,想了解更多學校信息,歡迎點擊【預約看校】咨詢!或電話咨詢:400-9609-559
免責聲明: 1. 為方便家長更好的閱讀和理解,該頁面關于學校信息描述可能采用了學校視角,描述中涉及的“我”、“我們”、“我校”等第一人稱指代學校本身。并不代表遠播公司或其觀點;2. 此網頁內容目的在于提供信息參考,來源于網絡公開內容,具體以學校官方發布為主;3. 若素材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系我們:278726648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