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星河灣雙語學校校監:“中國根”不能丟!在上海的基礎教育領域,唐盛昌是泰斗級的人物。他曾任中國教育學會原副會長,也曾是“國際文憑組織校長委員會”的亞太地區校長代表,而傳奇的是他在1989年到2013年執掌***的24年間,帶領這所百年老校成為了上海高中“四大學校”之首。自此,他被稱作“上海牛中學之父”。71歲退休之后,他再次出發,在2012年創辦了
上海星河灣雙語學校(擔任“管大事”的校監),探索把國際課程和中國教育體系、文化環境融合起來,實現真正的“中西融合教育”。他說,“我的想法可能有些超前、另類,做的事也有實驗性,但對中國教育發展有價值。”
1993年,唐盛昌在***創設國際部,是上海一所教育教學由中國人自主管理的國際課程學校。其間,他做了深入的國際教育比較,此后在國內基礎教育發展和改革進程中都留下了印跡。
星河灣雙語學校以培養“中國核·世界流”的人才為教育理念。在低年級施行中外教“包班制”,要求中、外教高度協作,以中文課程作為核心課程貫穿于12年制的教學。
在這塊高端民辦教育的試驗田,唐盛昌提出了“學科群”的課程思想。要求學生在母語、外語、數學、實驗科學、人文科學、藝術、技術等大的學科群中自選6—8門,在其基礎上再疊加3門活動、體育項目。而保證課程選擇性的同時,也給予學生在同一學科中自選難度水平的權利。在多元文化融合發展的時代,唐盛昌認為通過雙語教學環境,更應培養擁有深厚的中國情懷、個性化的知識結構和開闊國際化視野的創新人才。
建校四年,星河灣即將迎來一批高中畢業生。而近期學校高三同學在SAT、托福、AP等考試中成績可喜。
2017年秋季,唐盛昌積蓄力量籌備的五所民辦學校——金山杭州灣雙語學校也即將開始招生。在延續星河灣雙語學校的模式之上,唐盛昌希望新學校把更多關注放在學生的優勢潛能上,“讓在某些領域非常有悟性的孩子充分發展自己的長處。”
10月中旬一個陰雨綿綿的秋日上午,74歲卻依然神采奕奕的唐盛昌在上海星河灣雙語學校對國際學校網(www.thepaper.cn)談起了自己的教育觀。
對于目前中國國際教育的火爆現狀,唐盛昌從供需視角剖析了深層原因。他說,在新的格局上,中國家長對教育的需求已有了巨大變化,這就要求教育界回以更多的呼應。另外,他也明確指出對于當前國際學校中辦學者專業水平、教育主權意識以及整頓以非學歷教育的名義行學歷教育之實亂象的三大憂慮。在他看來,目前真正能滿足社會需求的優質雙語學校仍是一種稀缺資源。
【對話唐盛昌】
“國際教育亂象中嚴重的是:有機構用非學歷教育的名義行學歷教育之實”
國際學校網:近年來,從公立教育體系轉入民辦或國際學校的中國家庭越來越多。您認為,這個熱度持續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唐盛昌:我的一個感覺,家長的期望值有所變化,他們的全球視野的打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有些家長本身就有國外學習和工作的經歷,更會對比中外教育理念的差異,再加上經濟實力也足夠承擔。
此外,家長對孩子教育規劃的目光也變得更長遠了。以前從擇校的視角,家長只會考慮孩子一個學段去哪所學校,但現在更多的家長開始從人生規劃的角度和孩子一起討論將來的發展方向。視角變了,行動也就變了。因為開始從終生發展來考慮,選擇國際課程的家長除了學科教育也十分注重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希望孩子不斷地處于正向的環境之中。這也就對中國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其中就包括希望學校提供更好的人文環境。
國際學校網:對學校來說,什么是優質的人文環境?
唐盛昌:好的人文環境,實際上重要的一個衡量指標就是看學生在這個學校里是不是真的開心,感覺到溫暖和善意?
社會上對師生關系的改善有很多討論,但是目前來看學校真正的人文環境并沒有很好改善。教師發自內心地對學生尊重和喜愛,對學生生活、感情、思想各方面的關心和交流;同學之間能不能相互愛護、相互幫助;包括教師之間相處是否融洽;甚至擴展到家長間關系如何,這種氛圍是人與人之間真正情感的體現。可以說好的人文環境是非常新的元素,很多國際學校還沒有真正地意識到這一方面的挑戰,但實際上給整個中國教育提出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國際學校網:在星河灣雙語學校,辦學者怎么來營造出好的人文環境?
唐盛昌:舉個例子,師生之間關系融洽并不意味著學生犯錯誤了老師不可以講他。重要的是,老師能不能做到出于愛護、充滿耐心地提供幫助,告訴學生哪里做錯了,應該怎么樣做?像現在有的小學里已經產生了類似成人化的競爭,實際上對小孩塑造健全的人格沒有益處。在人的成長中,獨立思考、對他人處境的關注、對社會的責任感等超越學科成績的素養成為了我們教育里必須更關注的大問題。
所以星河灣提出“境界、修養、學力、潛能”八個字。家長和學校首先要了解孩子的潛能,然后根據各人的學力形成不同的知識結構,因此在核心素養里我更強調個性的發展。之前我說過,國內課程的特點是“抑長補短”,而國際課程是“揚長平短”,非學科素養讓孩子今后在能適應未來智能社會的同時又能享受到人生的快樂。
國際學校網:從學校的角度來說,您覺得哪一點人文因素是亟待改善的?
唐盛昌:對于養成教育中國還沒有足夠重視,而日本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譬如,他們有一句話是“我不麻煩別人”。很簡單卻包含著深刻的道德倫理內涵。讓人慢慢養成考慮他人感受的習慣,后在社會上營造出“自己感到舒服,別人也感到舒服”的環境。學校應該教給孩子處理人際關系的方法,這是一個非常實在的事情。
國際學校網:近年來,國際學校蓬勃發展的同時,也開始出現了校長跟投資方不合、課程體系水土不服、學生流失、賺快錢等各種問題。您怎么看當前良莠不齊、缺乏監管的亂象?
唐盛昌:我們當前國際學校面臨三大挑戰,一條就是對于辦學者的專業水平提出的要求。
好多學校標榜自己提供國際課程,想要把優質元素引進來,但辦學者或教育工作者對國際課程體系的精髓并不了解,也沒有很深入的思考,以為把國外的書拿過來,找個懂英語的講一講就能夠開課了。
因為專業性的不足,在雙語教學中有些學校在學科中教給學生的很多表述可能是錯的,真正交流起來外國人聽不懂。比如,數學課的術語,5除3和5除以3,一個是除數,一個是被除數,雙語老師不當心就會講錯。這是我很擔心的一個問題。因為很多家長對雙語學校的認知還比較淺,類似專業水平不高的學校短時間還能渾水摸魚,但等到真正比較成熟的學校逐漸顯露后,這些濫竽充數誤人子弟的就會被淘汰。
國際課程中的二個問題在于牽涉到教育主權、意識形態還有價值觀,從這些角度講,比其他行業要復雜得多。
我國教育體制分義務教育階段(一年級到九年級)和高中階段(十到十二年級)。在義務教育階段,我國有《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了必須以我國的課程作為主體課程,這是不容沖擊的。但現在也有的學校在義務教育階段提供某個國際課程。
高中階段可以引進一些國際課程,開闊視野,但“中國根”不能丟,具體到課程上就是思想品德、中文、歷史、地理這四門課程必須要學。
但我認為,國際課程與中國課程在整體上是難以融合的。在數學,理化生等實驗性學科,在技術層面上,可以有很多的整合;在一些人文類學科有些客觀性內容也存在整合的可能,但在價值觀層面上,整合就不一定可行,更不要說融合了。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整合,其中也牽扯到一系列政策問題,要引起學校高度的關注。
按我的講法,高中階段可以整體引進相當一部分的國際課程,義務教育階段則是更多把國際教育的元素整合到我國的課程體系中來,分寸必須要掌握好。對教育者來說,提高國家教育主權的意識是重大且必須正視的一大問題。
三,現在我們講的更多的是學歷教育中看到的問題,但是現在有一批教育機構用非學歷教育的名義行學歷教育之實,這是當前國際教育亂象中嚴重的問題。這些教育機構提供了這樣一條路:為了出國,學生放棄國內初、高中文憑,放棄學校正常上課,機構通過和國外某個學校或機構掛鉤合作,讓學生上國際課程,后用國外學校的文憑出國留學。
國際學校網:這樣的做法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嗎?
唐盛昌:目前的政策還不清晰。應該說是不允許的,但因為打著非學歷教育的幌子容易被忽略。此外,監管部門整頓起來也有難度。一是準入標準很低,二是因為不是正規軍,像打游擊一樣,很難監管到位。
其實,這些機構鉆了國內外雙方教育體系的空子。一邊因為國內的高中階段不屬于義務教育,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的界限比較模糊。另一邊利用國外課程設計上的疏漏。譬如英國A-level課程原本的體系中,學生必須先學習GCSE或IGCSE的科目再選擇其中三門課參加考試。但國內的學生完全為了應考,之前的課程都不上,只學三門課就去考大學了。兩邊空子一鉆,就能成功出國留學了。
國際學校網:實質上這種做法是把送孩子出國作為了終目的而不是教育本身。
唐盛昌:是的,對孩子來說失去了學業扎實的基礎,也失去了發展個性的過程,對今后的發展會產生負面影響。而且,與這些機構合作的一些學校本身也是為了迎合中國留學潮,自身教育質量并不高,甚至在當地招不到學生。現在有相當多的一批孩子就走了這條偏路。這一現象已經成為了非常大的一個禍害,在我看來是當前嚴重的問題,但社會上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溫馨提示:國際化學校,想了解更多學校信息及招生考試情況,歡迎電話預約咨詢:400-9609-559或點擊【預約看校】咨詢!
免責聲明: 1. 為方便家長更好的閱讀和理解,該頁面關于學校信息描述可能采用了學校視角,描述中涉及的“我”、“我們”、“我校”等第一人稱指代學校本身。并不代表遠播公司或其觀點;2. 此網頁內容目的在于提供信息參考,來源于網絡公開內容,具體以學校官方發布為主;3. 若素材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系我們:278726648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