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瑞思張蕾老師-塑造一個民族的未來—我眼中的新加坡教育!其視角獨特,任教經歷豐富,在校深受學生們喜愛。國際學校中的國學,是把國粹和國際化視野有機地結合起來,目的是培養具有中國底蘊的國際化人才。下面,就讓我們欣賞一下來自
北京格瑞思國際學校張蕾老師發表的文章《塑造一個民族的未來——我眼中的新加坡教育》吧!
作為一名對外漢語教師,我曾在海外教授了四年中文課程。在新加坡教育部下的輔華中學教課期間我頗有感觸,在感受不同的教育模式的同時也收獲滿滿,我就自己的所見所聞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帶給您一些幫助,也希望能給我們的傳統教育一點借鑒。
一、以培養完善人格為主的教學理念
初到學校,對學生的基本印象就是:衣著整潔,彬彬有禮。學校的每一位教師都會在胸前佩戴一個工作牌(主要是為了刷卡進辦公區域),學生只要在樓道遇到掛著工作牌的老師生都會鞠躬問好。雖然這點在我國的“中小學生行為規范”中已經做了要求,但是仍有很多學校還是無法貫徹,且不在少數。
每周一學校都會舉行升旗儀式,全校師生也都齊聚操場,但總會有些學生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遲到。不過我發現只要國歌聲一響起,無論遲到的學生在學校的哪個地方,在干什么,他們都會停下來站好,右手放在心臟的位置上伴隨國歌聲小聲哼唱,直到國歌聲停,他們再飛奔到自己的班級隊伍中。我曾經不止一次在樓梯上、樓道中都看到肅立致敬的學生,而在他們的周圍并沒有老師。
有人說,新加坡的學生很“老實”,我倒是覺得這是學校乃至國家注重了對學生良好品德的培養。他們沒有政治課,可是學生都自覺地表達出了對國旗的敬意和對老師的尊重。
學校除了注重對學生的品行教育以外,也很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
每周二和三早上學生到校后都會進行閱讀,周二讀英文書籍,周三讀華文報紙(學生版)。全校一起,或在操場或在禮堂,雷打不動。時長是半個小時,讀書過程中全校鴉雀無聲。放學后寫一份閱讀筆記作為當天的作業。之后才開啟一天的課程。
新加坡人愛讀書,不僅學生還有很多成年人,只要有時間都會去圖書館。新加坡的圖書館數不勝數,分布在各個商場里。只要坐地鐵平均每兩、三個站都會有一個圖書館。每個公民都可以憑借身份證免費借閱書籍。圖書館也有桌椅供學生們讀書學習,所以經常有很多學生放學后先不回家,會在附近的圖書館里和同學一起寫完作業,然后再看看書才回家。
我覺得在培養學生成才之前讓學生先具備良好的品行及學習習慣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行為端正了,學習習慣養成了,那么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成為真正的高素質人才。推廣到整個國家,全民素質的提高也不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了。
二、因材施教式的課程設置
新加坡的中學教育提供四種不同的課程選擇,以便配合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傾向,充分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
他們的中學階段(相當于我國的初中,他們的高中叫初級學院)耗時四至五年,視不同課程而定。那么他們的課程安排又是怎樣的呢?
課程分為“特別課程”、“快捷課程”和“普通課程”三種,學生在通過小學畢業考試之后,全國成績佳的10%的學生可以修讀“特別課程”(相當于我們的重點校的實驗班),約50%的學生可以修讀“快捷課程”,約40%的學生將只能修讀“普通課程”。
特別課程:四年制,學生可以修讀高級母語,高級母語和英語兩者之一可以為一語文。
快捷課程:四年制,學生只能修讀快捷母語課程,其他課程與特別課程相同,英語為一語文。
普通(學術)課程:五年制,學生在四年參加劍橋N水準考試,通過后可以修讀五年的課程,然后與特別、快捷課程的學生一起參加劍橋O水準考試。
普通(工藝)課程:四/五年制課程,四年參加劍橋N水準考試,大多數學生在N水準考試后不再修讀五年課程,而直接進入技術學院。
這雖然看起來很復雜,老師備課也很麻煩,因為同一年級就分三種甚至四種不同的教材,但這恰恰是站在學生發展的角度,照顧到了各個程度水平的學生,也為每個學生的不同需求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例如,普通課程(工藝)班的主要科目為英文,數學及電腦應用,選修科目有工藝學習(或設計工藝),基礎科學,食物與營養,時裝與布料,美術與手工,為那些學習能力低的學生更早開設應用課程,為他們涉足社會做了充分的準備。這種因材施教的原則,還能夠使不同學生都能夠找到自己的特長和愛好,并為之努力,就有可能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里的成為優,其實這也是一種有效的公平。
三、適合學生發展的實踐活動
新加坡的學校是非常看重學生的綜合能力的,除了同樣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外,他們還十分注重學生的課外輔導活動(Co—curriculum Activities,簡稱CCA)的成績。和一些選修課相比,CCA要重要得多,每個孩子都得選。有些核心課程可能只學一、二年,而CCA要一直學到畢業,花的時間也很多。
新加坡的中小學采取的是半日制上課形式,上午上課到13:30結束,下午為CCA時間。每個學生都要至少選擇一種團體活動,主要有四類:
1、制服團體。有男童軍、女童軍、紅十字、NCC(不知道全名是什么,有點像軍人軍訓)等。
2、體育活動。各種田徑、武術、體操等。
3、表演藝術。包括各種合唱團、舞蹈隊、華樂團、管樂團、弦樂團。
4、俱樂部和協會。數學、自然科學、IT、華文學會等。
所有的CCA都由專門的管理機構進行統一管理,管理機構會在網上公開招聘輔導老師,有新加坡交響樂團的樂手,有來自中國的舞蹈演員和退役的運動員,也有一些兼職的教師。這些費用都由教育部承擔,除此以外各學校每年還可以向教育部申請高達100萬新幣的經費來發展自己的專長項目。由此我們能夠看出新加坡政府對教育的投入是不遺余力的。
我們且不說這些活動提高了學生的身體素質、藝術修養,培養了他們的吃苦耐勞精神和團體合作的意識,重要的是,所有的CCA都強調著和社會相連接。例如學生社團的領袖,不是教師指定的,而是學生競選獲得的。競選方式與現實的政治選舉模式完全相同。你是誰,競選什么職位,你有什么才華,怎樣贏得大家的支持……有能力的學生們借此一展拳腳。甚至一些學校的較優領袖可以跟選區議員一起接見選民,去國會旁聽討論。學生們從小就開始接受磨煉,用成人間的交流方式互動,實現了與真實世界的對接,這些經歷會讓他們今后面對社會現實時將以胸有成竹來代替手足無措,讓孩子們終身受益。
新加坡的學校除了為學生們設置了CCA以外,也為各個年級的學生安排了海內外不同內容的生存實踐活動。例如輔華中學曾安排中一新生在學校露營三天。中二在一個訓練場進行為期一周的拓展訓練。中三帶學生去馬來西亞的山村生活實踐。
這三個年級的學生都需要背著自己的睡袋前行,因為這些活動主要是讓學生進行生存體驗,不會安排他們住旅館的。只有中四的學生不需要,他們到中國進行文化浸濡,進入中國學生的課堂,住在當地學生的家里,感受不同國家的生活和學習方式。每年假期也會有一批孩子去一些貧困國家做義工,教當地的孩子們學英語,為簡陋的教室修理課桌椅等等。這些體驗都不是單純的旅游,而是通過每個活動讓學生懂得生存,熱愛生活,加深對社會的了解,并切實去感受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應該為社會盡一份力。
窺一斑而知全豹,從一個學校的課程安排與實踐活動我們能夠看到整個新加坡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塑造一個民族的未來”,面向每一個孩子,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教育方式,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
老一輩的華人在動蕩的年代背井離鄉,漂洋過海來到南洋,他們深知教育的重要,在老一輩華人領袖賺到錢后就大力投資教育,他們得于社會,回報于社會。和當今物欲橫流,沒有信仰的中國大地相比,新加坡的華人反倒是繼承了中華文化的精華,又兼收并蓄了一些西方文化的先進部分,使整個國家的教育水平達到了一個比較高的程度。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在那里工作學習了幾年,我也希望有更多的國人能夠了解到這些,進而帶給我們的教育一些有利的借鑒。
以上就是來自格瑞思國際學校的張蕾老師發表文章的全部內容,可以看得出,她是一位非常細心,對國際教育有著自己見解的老師,這對于同學們來說,是非常好的教師資源。如果你想要加入格瑞思國際學校,直接撥打400-9609-559即可預約學校開放日名額。
溫馨提示:國際化學校,想了解更多學校信息及招生考試情況,歡迎電話預約咨詢:400-9609-559或點擊【預約看校】咨詢!
免責聲明: 1. 為方便家長更好的閱讀和理解,該頁面關于學校信息描述可能采用了學校視角,描述中涉及的“我”、“我們”、“我校”等第一人稱指代學校本身。并不代表遠播公司或其觀點;2. 此網頁內容目的在于提供信息參考,來源于網絡公開內容,具體以學校官方發布為主;3. 若素材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系我們:2787266480@qq.com